阳光讯(记者 刘杰)在国家乡村振兴、数字中国与教育强国战略纵深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科技与工程学院从乡村田野到社区街巷,以专业知识为炬,以民生需求为引,在基层一线搭建起科技赋能、教育反哺、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平台。今天,一起走近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科技与工程学院青年的成长现场,见证他们将青春智慧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课题,用脚步丈量责任,以行动诠释担当。

筑梦童心港湾 科工青年探索留守儿童成长路径
在国家乡村振兴和教育公平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如何让乡村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成为国家、社会与高校青年共同关注的课题。科技与工程学院“童心港湾,暖心助学”社会实践团自去年成立以来,以实际行动关注乡村留守儿童的快乐成长。他们深入西安市蓝田县东咀村及镇村、宋寨、韩坪、张岭、边庄、江流沟、王咀头等周边村落,通过丰富多样的趣味课堂、文化体验和心理辅导活动,以陪伴与关爱为桥梁,探索农村儿童心理发展、素质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路径,为乡村教育注入青春力量。



团队成员用红色故事点燃爱国情怀,用传统工艺传承本土文化,用互动体验激发了孩子们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真正将课堂延伸到乡村,为留守儿童营造了温情而富有活力的成长环境。同时,与当地学校、家长携手,共同探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为乡村教育和儿童健康成长搭建了坚实的桥梁。
这一实践不仅是对国家政策的响应与落实,更是科工青年将“小我”融入“大我”的具体体现。真正的乡村振兴,不只是物质的富足,更是儿童的笑容、教育的温度与文化的传承。而这些,正是新时代青年为之奋斗的方向与价值所在。
——来自东咀村的弹幕
社区共建 青年实践绘就城乡融合新篇章
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科工学子的参与不仅是时代的召唤,更是责任与担当的体现。2024年,科技与工程学院响应国家战略号召,组建了“心牵城乡融契,智燃希望焰种”社会实践团队。团队以“夜校”系列课程为载体,深入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街道东大街社区,扎实开展五期主题实践课程,努力探索出一条高校服务基层、青年助力发展的新路径。

本次“夜校”课程涵盖非遗剪纸、手工扭扭棒、智能手机使用教学、健身运动与急救知识、红色观影等多个维度,内容贴近生活,形式灵活多样,受到了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

特别是在智能手机教学实践中,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耐心讲解基础操作,通过场景化演示帮助老年群体掌握移动支付、AI语音助手等智能应用,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生活,切实提升了老年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这种贴心的“数字帮扶”不仅架起了代际沟通的桥梁,也折射出科工学子以科技服务民生、以智慧赋能社区的价值追求。
青年之光照亮乡村之路,责任之行推动时代前行。科技与工程学院学子以专业赋能,在服务中锤炼本领、收获成长,让“青年下沉”真正转化为“基层上行”的温暖力量。
——来自东大街社区的弹幕
砥砺青春志 学院全方位支持学子奔赴基层一线
青年奔赴基层,不止是一次出发,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与能力锤炼。一直以来,科技与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对青年实践育人的全链条支持,以系统化举措持续激发高新学子的使命感与行动力:
强化思想引领,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学院组织青年学习小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等,开展主题观影活动和红色文化教育,如“不忘初心,铭记历史”主题活动,激发青年爱国热情。

推动联学共建,拓展多元成长路径
学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开展联学共建活动,在“三下乡”社会实践过程中,结合科技与工程学院的相关课程,为群众开展人工智能体验课、智享手机智能“夜校”课等,帮助青年学子提高站位、打开视野、拓宽思路。

打造实践平台,增强青年服务能力
学院鼓励实践团走进乡镇、社区,开展“美丽中国·青春行动”生态环保、“情暖童心”关爱留守儿童等各种专项行动,让科工学子在基层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领他们立志成为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的新时代好青年。

未来,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将
继续立足新时代人才培养使命
完善“思政引领+专业赋能+实践成长”的发展路径
推动青年在广袤基层天地中绽放光彩
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相关文章: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新成长故事 他们从科大高新出发,奔赴祖国山河!04-22
上海市民阅读呈现新变化04-22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04-22
宁德创设“向基层学习”大讲堂 用基层经验答好“一线考题”04-22
党建引领后屯变先进04-22
省职农中心(农广校)与富顺县形成乡村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关系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