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既是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传承创新的现实需要,也是加强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汲取培根铸魂的养分
筑牢思政课文化根基。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使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青年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青年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大志,培育青年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的大德,激励青年成长为改革创新、科技强国的大才,鞭策青年担当使命在肩、强国有我的复兴大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唯物观和辩证法决定了其能赋予青年开阔的大视野、高尚的大德行、深沉的大智慧和坚毅的大担当。
注入思政课精神活水。思政课传播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灿烂文明历史和经典文艺创作赋予思政课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精神内涵。
坚持价值守正。守正才能坚守方向,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必须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启示我们: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高校思政课要引导青年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和民族历史自觉,坚定不移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
坚持理念创新。创新才能引领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我们要善于以马克思主义为“解码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粹,汲取其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构建传统与现代、理论与现实交融的思政课堂,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启智润心、润物无声的育人目标。
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以精神之光烛照理论深度。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历史镌刻着道理。中华民族为什么能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这一答案深藏在辛勤劳作、发明创造的实践中,日新月异、自强不息的奋斗中,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团结中,敢于做梦、不懈追求的梦想中。五千年历史培育铸就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赓续千年最好的注解。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激励青年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以故事之美彰显情感温度。思政课要学会讲故事。从“季子挂剑”的诚信为本到“精忠报国”的赤子之心;从“六尺巷”的谦和礼让到“郑和下西洋”的开放胸襟;从“张骞凿空”的开拓之行到“苏武牧羊”的不辱使命,无不诠释着中华文明的民族基因。以故事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精神、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在生动唯美的中国故事中得以具象化,更能坚定青年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以实践之力锻造价值厚度。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陇原大地孕育的飞天精神、伏羲文化、黄河文明打开了高校思政课的文化和历史视野。以行走的思政课带领青年在敦煌莫高窟感悟文明传承、在西路军纪念馆参透共产主义信念、在南梁根据地领悟民族复兴使命、在酒泉发射基地触摸工匠精神……通过实地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更能激发青年的历史主动性,将“小我”融入历史和社会的“大我”,在知行合一中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作者为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相关文章:
上海市民阅读呈现新变化04-22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04-22
国际金价刷新历史新高,沪金期货主力合约突破800元/克04-21
长征副刊丨丹青画卷里的长征壮歌04-19
牢牢掌握信息化条件下的舆论主导权04-18
弘扬延安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丨西安临潼法院延安精神大家谈专栏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