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最近这两年,挺“照”的。
照,这个词,在合肥话里的解释是,可以,行。
截至2024年末,合肥常住人口1000.2万,GDP 13507.7亿。
千万人口叠加万亿GDP,合肥成为了全国第16座双万城市。
当数据投射到现实,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合肥人,对于这一点最大的感触是:
身边的新合肥人越来越多了;
企业多了,就业选择多了;
那批北漂沪漂深漂的亲戚朋友陆续回来了。
从招商引资、产业腾飞,到人口大量流入,合肥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江淮小邑”。
回顾合肥的人口和产业升级,我们不禁思考,下一个万亿的机会点在哪?
正是消费。

(合肥城市实景图)
人口与产业的双重逆袭
其实,合肥的发展,细细研究起来是有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爽文感的。
合肥,1949年建市,1952年才成为安徽省会。
安徽籍作家张恨水在《京沪旅行杂志》中对当时的合肥,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城区面积仅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万,一条马路三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小河流穿城而过,一座小楼才两层。
城市人口少,工业基础薄弱的合肥,开局并非拥有一手好牌。
合肥的破局,是进入21世纪后,始于一场教科书级的产业布局的。
2005年,合肥“工业立市”战略目标正式确立。
2007年,合肥拿出全市三分之一财政收入投资显示面板。
2016年,合肥又拿出100多亿投资长鑫存储,专攻DRAM内存。
2020年,合肥又注资70亿给蔚来,以此为起点,不断扩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合肥高新区量子中心实景图)
产业的升级为合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芯片产业在2023年底的从业人员达到3.2万;在2024年,从事显示面板的人员接近4万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这座城市汇聚从业人员超15万人,其中包括超4万的研发人员。
二十余万个岗位,对应二十余万个家庭,老合肥人因“工业立市”鼓了“钱袋子”,新合肥人也带着憧憬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
合肥人开始多了起来,2024年末合肥常住人口1000.2万人。
这1000.2万人代表着城市的包容与潜力,也是城市的消费力。
2024年全国消费20强城市中,合肥社消额以5494亿的金额排名第15位。与杭州、武汉、南京直逼万亿的社消额相比,合肥的5494亿显得并不突出。
但是其增长率达到了4.2%,在前20强城市中排名第10,增长潜力巨大。

(2024年 万亿GDP城市社消总额概况)
如果说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石,产业是底牌,那么商业消费则是城市潜力被世界看见的“门面”。
人口与产业的升级,也正在呼唤着这座城市的商业消费升级。
2、从1.0到3.0,合肥的商业消费模式迭代升级。
谈及合肥的商业消费,要从四牌楼说起。
1959年,在合肥市中心四牌楼的东北角,百货大楼开业了。从那天起,合肥人的吃穿用度开始习惯了去“大楼”买。这是合肥商业的源点,也是合肥商业消费1.0时代的开启。

(1959年合肥百货大楼外景 照片引用:合肥发布)
进入21世纪后,国购广场、万达广场、银泰中心等商业综合体开始出现,合肥人的消费习惯开始更注重“品牌与体验”。
截至2024年,合肥市存量大型商业综合体共有72个,总营业面积约为449.66万㎡。仅去年一年,就有包河万象汇、银泰in77、高新天街等8个大型购物中心开业。
从百货大楼到商业综合体,合肥城市的商业消费已然经历了从1.0时代到3.0时代的转变。
在2022年合肥的人口结构中,15-59岁人口为654.3万人,占全市人口的67.92%。
现在这个比例可能更高。
自2021年以来,合肥新招引高校毕业生超过110万人。
110万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短短3年时间,合肥市涌进了近一整个肥西县人口。
并且,这110万人是富有活力、创造力,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群体。
年轻一代习惯的是“快节奏”、“快反馈”的生活,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商业模式带来的消费体验,而更喜欢不用离开生活半径,即时即刻就能享受休闲、娱乐、生活为一体的高品质生活场。
这样的需求反馈到了消费市场,于是,就催生了龙湖欢肆这样的混合街区商业模式。

(合肥 龙湖欢肆实景图)
混合街区商业模式,成为合肥商业消费4.0新趋势。
对比传统街区、商业的做法,龙湖欢肆最大的不同是以“混合”二字打破了原有消费模式上关于“空间”与“时间”的界限。
传统模式中,居住体、商业体两者彼此独立且呈互相剥离的状态。
居民楼下的社区商业往往只能满足基本生活购买需求,无法提供更多的娱乐消费体验。能满足更多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的商业综合体,却又面临一定的通勤距离。
而商业综合体做不到24小时营业,这又与年轻消费群体更自由活跃的消费时间无法匹配。
欢肆作为混合街区商业,恰好解决了合肥商业消费3.0时代这一“空间和时间”的消费痛点。
他通过长租公寓、24H烟火街区、艺术市集等多维业态的融合,从建筑设计端口出发到场景打造、运营模式,实现“工作、生活、娱乐”为一体的混合街区商业模式打造。
这样全新的商业消费模式,不仅是对年轻消费群体高品质生活场需求的响应,也是一种帮助年轻群体与世界重新建立连接的探索。
在现代生活中,消费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对人与人、人与城连接关系的外化表现。

(合肥 龙湖欢肆实景图)
在欢肆,不仅有品牌首店、零售商店、餐厅和咖啡馆,满足居民的日常购物和餐饮需求。也有音乐节、艺术展的落地,人与人的连接,重新发生。
在欢肆,不仅有冠寓,有街区,更有户外草坪、亲宠乐园、城市阳台等广阔的公共空间。人与空间的连接,在重建。
在欢肆,没有营业时间的限制,有的是选择的自由和多样,人与时间的连接,在重塑。

(合肥 龙湖欢肆实景图)
当这些关系重构的时候,新一代年轻人与这座城的深度链接也就开始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欢肆带来的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更是对年轻消费者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与城市留住人才理念的同频共振。
结语:
合肥从570万人口走到1000万人口,从无名一城走向最牛“风投之城”,用了15年。
但,合肥从来都不止于人口与产业。
合肥的商业消费升级,或许是这座城未来被持续看见的“第三扇窗”。
在合肥如今越来越“去单一中心化”的城市发展规划下,也需要诸如龙湖欢肆这样新型混合街区商业模式,去匹配当下城市人群的点状生活状态和新消费主义。
合肥商业消费4.0已经开启,下一个万亿也许不会太远。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文章:
广州人口吸引力全国第二 年轻人点解“用脚投票”选这里04-02
“零负担”出行!青岛机场打造“飞机+”联程客运模式04-01
雄安:新城见“绿”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