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季”,这是凝聚力量和共识的盛会,也是理解中国新一年航向的窗口。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以“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定调宏观政策取向。
这当然也是理解整个中国经济的关键钥匙——在经济承压的当下,两会明确的多项预期指标,传递了强力提振经济的信号。而唯有看准方向,果断出手、坚决发力,才能提振信心,收获符合预期乃至超出预期的效果。

“经济大省要挑大梁”,这是来自全国两会的重要信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自然也担负着“挑大梁”的重任。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自身转型时不我待的背景下,“挑大梁”也需要付出格外艰辛努力。

比如被政府工作报告列为今年首条重点任务的“提振消费”。
3月,F1中国赛火热开赛,这不仅是一场赛事,还是撬动全城消费活力和经济活力的一个支点。
也是这个月,关于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的种种实践,也在上海火热开启——“深度”二字,是时隔多年召开的上海市旅游发展大会专门加上的。这意味着非同一般的系统思维和融合能力。
“文旅商体展”中的任何一个字,都可以与其他各个字高度关联,并在联动中激活超越自身范畴的潜能。能否实现这个激活,考验的就是各级相关部门和从业者的想象力和行动力。

当然,文旅商体展的深度融合,要转化为实打实的经济增量,还要从底层做文章。
3月中旬,中办、国办高规格的提振消费行动方案落地,强调的一个底层核心问题,就是消费能力。
人们并不是“不会消费”,而是“不敢消费”“不愿消费”“无力消费”。因此,促消费的政策工具,决不能仍只“就消费谈消费”,而是要在更大的视野中考量消费问题,寻找消费动力不足的深层症结。

这要求系统把握、源头施策,着眼居民个人、着眼广义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以实打实的资源投入来激活消费潜能。
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投资于人”,基于的是同样的逻辑。本质上,这是资源更多由谁掌握的问题——政府舍得向“人”投入资源,并将更多补贴从生产、出口转向民众消费,往往会带来市场信心和活跃度的激增,并由民众的“增利”,最终实现全局的“增利”。

如果把“投资”的内涵和外延扩大一下,与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相关的民生事务,当然是最最直接的“投资于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好房子”;住建部部长倪虹说,谁能建设“好房子”,谁就有市场。对“好房子”的强调,代表着一种观念的转变。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变化,背后是对更健康的供需关系的重视。

时代在变化,对“好房子”的要求自然也在变化。唯独不变的是对需求和痛点的及时回应,务实行动、聚焦发力、久久为功。
把这条准则抽象出来,其适用的领域,又何止在“房子”?
我们四月见。
原标题:《观见3月 | 用力给力挑大梁》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观见工作室出品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胡幸阳 朱珉迕 池淑雅
相关文章:
中国海警:海警舰艇编队按一个中国原则环台岛执法管控04-01
专治每家最怕的病!华山医院首用突破性新药!每月一针,无需终身吃!04-01
对标德赛西威?埃泰克再战IPO 外资实控人及控制结构或成审核重点04-01
新民视频丨谢冕:“夜光杯”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亲切的刊物03-31
用力给力挑大梁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