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短视频《好朋友与你的基因相似度比远亲还高》受到关注,为什么有些人的相遇,就像久别重逢,妙不可言?答案就藏在23对染色体中。其中有什么样有趣的科学知识?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专访了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陕西佰美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科创中心主任王会娟。

有全球著名高等院校的研究者们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朋友之间的亲缘系数比陌生人要高,好朋友的基因相似度比你的第四代表亲还要高,第四代表亲(共享高祖父的表/堂兄弟姐妹)的亲缘系数大约是0.001,而好朋友之间的亲缘系数为0.0014!
更有趣的是,在相似度排名前1%的基因,大部分为嗅觉相关基因。嗅觉相关基因在朋友之间表现出更高的相似度,而免疫系统相关基因则显示出更多的差异性。这一结果暗示了好朋友之间可能在某些特定的生物特性上产生相似性,而在其他方面则保持多样性。
所以说,好朋友之间的“臭味相投”,已经写在基因里了。也可以说,你的好朋友是基因帮你挑选的亲人。
另外,研究表明,亲密的朋友会共享10%的肠道微生物,其中的有益微生物,能增强彼此的免疫力和消化能力。
上述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友情的本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原来,那些看似偶然的相遇背后,隐藏着生物学上的必然。也许,正是这些细微而深刻的基因共鸣,让某些人成为了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专家问答
为什么体味相似的人更易成为朋友?
亲缘系数用来度量个体之间的血缘关系程度
华商报:什么是亲缘系数?与染色体之间是什么样的关联?
王会娟:亲缘系数是遗传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量化两个个体拥有共同祖先的概率,通俗地说是两个个体之间血缘关系程度的度量。父母与子女的亲缘系数约为0.25;第一代表亲(如堂/表兄妹)为0.0625,第四代表亲约为0.001。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载体。
如果把人的全部基因组比喻为一本生命之书,书中的23个篇章对应着我们的23对染色体,
组成每个篇章的长长短短的段落就是一个基因,每个字就是组成基因片段的碱基。不同的书之间,相同字所占比例大小就可以近似理解为亲缘系数。
挚友之间很可能有相同的嗅觉
华商报:“同类基因吸引”现象是否有大规模研究支持?能否举例说明哪些基因与友谊选择相关?
王会娟:2014年一项覆盖1367对非亲属朋友的研究显示,朋友间的亲缘系数平均达0.001,显著高于陌生人,甚至超过四代以内远亲的水平。基因组分析表明,在174个相似度排名前1%的基因中,大部分与嗅觉相关。也就是说,挚友之间很可能有相同的嗅觉。
另一项由普林斯顿大学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对9500名美国青少年的全基因组分析发现,与随机选择的同龄人相比,好朋友之间的基因相似性高达0.031(要知道配偶之间的基因相似性也仅为0.045)。
为什么近亲不要结婚?
华商报:是不是也适用于爱情,人们选择的爱人是不是也是亲缘系数比较高的?从进化角度看,选择基因相似的朋友是否有利于群体生存?
王会娟:在嗅觉基因方面会遵循上述原理,不过,在HLA(通常指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方面就不一样了,HLA决定着人的免疫力。
1995年,瑞士伯尔尼大学生物学家克劳斯·魏德金做了一个“闻汗味T恤”试验。他和助手收集了44位男生穿了两天的T恤,让49名女生来嗅,结果发现,女生最喜欢嗅的T恤,是那些与自己HLA基因差异较大的男生的。
在之前的动物试验中,魏德金发现雌雄小鼠相互吸引的一个条件是,它们的HLA基因差异较大。女子如果与自己HLA基因差异大的男子结婚,养育的后代会更加优质和健康,免疫力也更强大。
这个怎么理解呢?就是基因相似性会成为两个人的吸引因素,但免疫系统差异越大,繁衍更加健康。举例:当新冠疫情来临时,如果一家人的免疫系统都一样,那很可能全家都感染,但如果有的家人免疫系统更有抵抗力,就会免去感染。所以,要保持基因的多样性。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些疾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果基因相似度非常高的两个人结合,他们有可能同时携带隐性致病基因,就会有比较大的概率把相同的致病基因遗传给后代,导致后代患病风险的增加。这也是为什么近亲不能结婚的原因。所以说,相似的基因有助于从陌生人中找出朋友,有利于协作和交流,但是有些基因如免疫系统基因则倾向于互补性,这样有利于增加后代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气味反映了一种“亲缘识别”机制
华商报:基因相似性如何通过体味等无形因素影响我们对朋友的好感?是否有实验证明?
王会娟:2022年,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在《科学进展》发表研究证明,体味相似的人更容易成为朋友。
研究者招募了20对号称“一见如故”的朋友,参与者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下采集汗液样本:他们被要求在相同的条件下饮食,使用相同的无味肥皂和洗漱用品。睡觉时穿着纯棉T恤,以便衣物吸收汗液。然后使用电子鼻进行体味化学成分分析,并计算体味相似度,同时找来志愿者嗅闻这20对朋友的气味并进行打分。
结果发现,无论是电子鼻还是人类的鼻子,都能认为好朋友之间的气味更相似。
随后,研究者们又找来17名互不认识的志愿者,让他们两两组合,先在极近的距离面对面站立(保证可以闻到彼此的味道),随后进行镜像游戏但不能对话,最后让他们评估是否对对方有好感。结果发现,体味相似度较高的陌生人容易在互动中建立良好关系:他们在第一次见面时更快产生亲近感,身体语言也更加放松(如微笑、倾身靠近对方),互动结束后对彼此的印象也更好。
朋友之间气味相似,可能反映了一种“亲缘识别”机制,这可能是因为在人类早期社会,气味是用来识别部落成员的关键线索,体味相似的人更可能信任彼此,从而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提高生存机会。其实直到现在,很多动物都是通过气味来判断是否是“自己人”。
社会因素对交友影响占比更大
华商报:基因对交友的影响占比多大?相比共同经历、三观等社会因素,哪个权重更高?
王会娟:基因通过隐性机制初步筛选潜在社交对象(占比约10%-20%),而三观契合、共同经历等社会因素占据关系维系的主导权重(占比约60%-80%)。如拥有相似DNA相比,人们更倾向选择教育程度相当者作终身伴侣。研究发现,教育程度类似的人,结婚机会较DNA类似者高出2倍。
在长期关系中,基因相似性可能通过强化行为默契提升关系质量,但社会价值观冲突则可能直接导致关系破裂。
也就是说,基因相似性只是一个生物学基础,能否合得来,最终还要看三观等多方面的因素。打一个比喻,就像单位招聘人才,对方的学历等是一个基础条件,但最终是否适合在单位发展,还要看业务能力、沟通能力、企业文化认同度等多方面的因素。
最典型的科学证明是,有科学家跟踪研究双胞胎数十年,相比大多数人,双胞胎的基因相似度是很大的,但二人在不同家庭长大,周围环境、成长轨迹差异极大,最终发现,双胞胎的个性、生活习惯等差异也很大。
华商报:与好朋友一起出行,一起过敏;有的女性朋友会同时段来“大姨妈”,也是这个原因吗?
王会娟:这个目前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大姨妈”的周期是一个月,这个时间范围内,同时段概率本身就挺高。
华商报:夫妻相、防火防盗防闺蜜是不是也与这个有关?
王会娟:目前没有相关的科学实验。对于闺蜜或兄弟的另一半,经常听对方聊起,互动的机会也比较多。
亲密的朋友共享10%肠道微生物
华商报:亲密的朋友还会共享10%的肠道微生物,其中的有益微生物能增强彼此的免疫力和消化能力。这个怎么理解?有网友问,肠道菌群是一个火锅里涮出来的吗?
王会娟:朋友间通过共同用餐、握手、拥抱等物理接触,以及居住环境共享(如共处同一空间),导致肠道菌群的自然传播。例如,每天共同用餐的群体菌株共享率可达7.1%,显著高于低频接触者。
身体的很多部位都有微生物,肠道更多一些,它们对于人体消化和免疫起到很大的作用。
“基因选择朋友”不会简化社交复杂性
华商报:有批评者认为“基因选择朋友”可能过度简化社交复杂性,您怎么看?
王会娟:人是复杂多面的,社交也同样是复杂的社会活动,“基因研究”仅是从生物科学角度揭示了其中的原理。基因相似性只是提供了生物学基础,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大。我们需要客观认识“基因研究”,不可夸大它在社交中的作用。
基因研究需严守伦理边界
华商报:这类研究是否会面临优生学或“基因匹配交友软件”的伦理风险?
王会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受达尔文进化论与孟德尔遗传学早期误解影响,美国曾经发起了优生优育运动及德国纳粹主义发起的种族灭绝运动。二战后遗传学界逐步批判优生学,确立“基因多样性”与“人权优先”原则。书籍《基因传:众生之源》警示:基因研究需严守伦理边界。比如,用基因技术“编辑”婴儿,是被禁止的。
不过,现代科研成果对优生优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对于携带像地中海贫血等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的夫妇,可以通过试管婴儿技术选择未携带致病基因的胚胎植入子宫,显著降低遗传病在后代的传递风险。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 B48
相关文章:
好朋友之间的臭味相投已经写在基因里了,研究发现好朋友间的亲缘系数大于四代表亲04-23
声动潇湘·阅享人生 | “我为残疾人朋友读本书”作品征集 “用声音传递温暖,用阅读促进包容”04-21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紧急通知04-05
钛媒体科股早知道:低空经济迅速发展,这类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04-03
缅甸11层公寓震后倒塌,有中国人被困,网友:废墟下能听到几十个人呼救03-30
搬家暖房,朋友偷走230万元名表送女友03-28
央媒看重庆|重庆万州:公益诉讼护文脉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