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北京优先为青年人才打造拔节生长、干事创业的平台,是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更加关心青年科技工作者发展,着力为他们成长成才提供更便利条件、更坚实支撑的生动见证,是国家持续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使用,有效激发更多创新活力的一个缩影。营造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创新的良好生态,让更多优秀年轻人站上科技创新C位,创新型国家建设就具备了更有力的支撑。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延续的“宠青”之举不仅不令人意外,还给我们带来了更多丰富的启示。
3月31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落下帷幕。从举办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发展论坛、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到组织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总决赛,再到“人工智能主题日”首次系统性构建青年科创友好生态,努力让更多优秀年轻人站上科技创新C位,成为今年中关村论坛一道靓丽的风景。
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青年科技人才规模快速增长。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作为最具活力与创新精神的群体,青年科技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为国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贡献青春智慧。无论是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还是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青年科技工作者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让创新型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希望之所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了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也为培育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有力支撑。当我们在今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上看到AI100青年人才计划发布,看到AIforScience青年论坛聚焦前沿技术与青年人才、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发展探索贯通培养途径,就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为全球青年科学家、创业者和青少年搭建“创新-实践-成长”全链条平台,助力青年“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梦想照进现实,成为了中关村论坛年会备受青年期待的重要原因。
借助中关村论坛这个窗口,青年科技人才不仅在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总决赛上拓宽了脑机接口、基因治疗、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视野,在更高远的层面开阔了眼界,也近距离接触到RISC-V、人形机器人、长安链、整车操作系统等一批开源项目,获得了创新交流合作的契机;不仅在数十场论坛上经历了难得的头脑风暴,也在“智星青年人才计划”中找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具身智能、智能制造等前沿科技领域青年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机遇。可以说,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宠青”之举,既是对秉持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实践的优秀青年寄予的殷切期望,也是扎扎实实让更多优秀年轻人站上科技创新C位的不懈努力。
进而言之,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宠青”之举,是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更加关心青年科技工作者发展,着力为他们成长成才提供更便利条件、更坚实支撑,为他们适应新形势下的科研创新创造更优越环境的生动见证。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筑牢首都人才优势,实施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支持专项,升级国际博士后引进计划,推动各类政策和项目向青年倾斜。就在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前不久,北京又推出《首都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若干措施》,提出重点支持40岁以下具有家国情怀、战略科学家潜质、未来可能产出颠覆性创新成果的高校卓越青年人才,开展前瞻性、引领性科学研究;长期稳定支持35岁以下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面向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集成电路、新材料、清洁能源、高端仪器、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支持高风险、非共识方向前沿基础研究。
北京优先为青年人才打造拔节生长、干事创业的平台,也是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使用,有效激发更多创新活力的一个缩影。营造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创新的良好生态,让更多优秀年轻人站上科技创新C位,创新型国家建设就具备了更有力的支撑。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延续的“宠青”之举不仅不令人意外,还给我们带来了更多丰富的启示。
相关文章:
近百台机器人组团“出道”,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份额创新高04-01
从“1到10”,山东产业创新成果闪耀中关村论坛年会04-01
9个机器人、2只机器狗登台,接受表彰03-31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03-31
关税战、科技战大行其道,AI全球治理能否独善其身?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