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研究的魅力,就在于揭示超越刻板认知的丰富面向。从秦始皇熔铸的十二金人到丝绸之路上流动的希腊化浪潮,从哪吒形象的文化基因流变到宋朝财政的现代性微光,新近的历史研究正在重构我们的文明交流互鉴的图景。这是最近阅读的三本书,张笑宇的《世界之中》、冯天瑜的《周制与秦制》,以及谌旭彬的《大宋繁华:造极之世的表与里》给予我的最大启示。
超越地理环境决定论:文明传播无止境
按照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一个地区的人群采取何种社会制度、实行何种经济模式,乃至形成怎样的民族心理,皆取决于该地的自然要素。
古希腊就是例子。希腊半岛多山地丘陵,缺少开阔平原,无法发展大规模农业。但它毗邻地中海,靠航船能很方便地和中东、北非等地沟通,于是古希腊人逐渐成为擅长海洋贸易、热衷于向外拓殖的族群,古希腊文明也呈现出奔放、热烈的特质。东亚的地理环境则相对封闭——东面是苍茫大海,其他方向为崇山峻岭、高原荒漠所包围;但东亚内部又有广袤沃土可供垦殖,足以承载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这塑造了东亚人善于耕作、安土重迁的性格。相比“海洋民族”古希腊人,东亚人的精神气质也要内敛克制得多。
上述分析自有道理,否则不可能在过往一两百年间广为流传。然而在知识加速更新、观念不断蝶变的当下,这类观点的片面性和武断性日益凸显。
现在,打开任何一本具有全球视野的历史著作,都会发现,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文明一直进行着或隐或现的交流,没有谁是孤岛,能孤立存在,独自演化。事实上,人类的脚步就像水一样,哪怕面对巍峨高山,只要有缝隙就能流动,四下蔓延。文明传播自带一种超越地理限制的扩散性。基于此,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兆光才有底气说:“全球早就彼此联系。”
这种联系的密切程度常常出人意表。还是以东亚大陆为例。长久以来,其西端的帕米尔高原被认为阻挡了外部因素进入,尤其在技术条件极为落后的远古,帕米尔高原堪称不可逾越的屏障。这使东亚地区的文明具有更鲜明的原生性和本土性。传统看法甚至认为,东亚与外部世界的正式连接,始于张骞“凿空西域”。公元前2世纪,张骞受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包括今中国新疆及中亚地区),意图联络西域诸国以对抗匈奴。司马迁《史记》将此举称作“凿空”,认为开辟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使“西北国始通于汉矣”。这成为通行叙事,张骞据此被视作打通中西陆路通道第一人。
不过,现代考古发现证实,“凿空”其实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就发生了,只是超出了古人的认知范畴,因而未被记录。在新著《世界之中》里,青年政治史学者张笑宇就此进行了一番新意迭出的探索。

《世界之中》,张笑宇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出版
隐秘的网络:“十二金人”背后的异域元素
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为防止六国残余势力反扑,秦始皇收集天下兵器运到咸阳,熔铸成十二金人。此事明载于《史记》,可靠性毋庸置疑,然而翻遍史册,上古中国并无铸造金人(青铜人像)的习惯。如果排除秦始皇自我发明的选项,那么他从哪儿得到的灵感,就颇值得探讨了。
无独有偶,远在希腊半岛西北部的马其顿王国竟也有“十二金人”。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在国王腓力二世的领导下制服诸多城邦,成为希腊世界的霸主。志得意满的腓力二世命人铸奥林匹斯十二主神铜像,并与自己的铜像并列,俨然以“现世神”自居。腓力二世死后,其子亚历山大继位,十几年里征服中东,深入中亚,占据印度河流域,建立了一个东西纵横5000公里、疆域超过500万平方公里的马其顿帝国。马其顿大军所到之处,传播古希腊文化、艺术、宗教及政治制度,掀起了希腊化浪潮。其间,亚历山大效仿父亲腓力二世,通过造像神化自己,十二神像遂遍布欧亚大陆。
一般认为,希腊化浪潮往东一直波及今阿富汗北部——亚历山大的部将在这片区域建立了名为巴克特里亚的希腊化国家。而横亘于巴克特里亚和中原腹地之间的帕米尔高原,就成了古希腊文明和华夏文明的分界线。但张笑宇援引考古学成果指出,这条分界线并非密不透风。公元前3世纪左右,希腊化元素可能就已经透过各种渠道进入今新疆、甘肃一带。
基于此,张笑宇推想,古希腊的十二主神正是伴随希腊化浪潮传入中国境内,并演变为“十二金人”最终为秦始皇吸纳。需要说明的是,这番推想是有考古和文献证据支撑的,论证过程也比较严谨,因而“脑洞”虽大,却能够自洽,并不像看起来那般惊世骇俗。
东亚和外部世界的联系确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广泛、深刻得多。在《全球史的九炷香:哪吒、龙涎香与坦博拉》中,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系及历史系教授杨斌就钩沉出,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哪吒形象,实为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及华夏本土多种文化杂糅交融的产物。杨斌的《季风之北,彩云之南》《海贝与贝币》《人海之间》等著作,更揭示出东亚与南亚次大陆、印度洋等地的交往绵延数千年,形成了一张复杂而隐秘的网络。说它复杂,是因为越了解就越惊叹中国与周边交融之深,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说它隐秘,是因为囿于认知,以“正史”为代表的传统史学对此基本无视,致使中华文明的这一面向长期湮没无闻,留给世人以相对封闭保守的印象。
文明主体性:绵延两千多年的秦制
人类似乎普遍怀有一种隐秘心理:仿佛承认受了外界影响,便有自我矮化之嫌。因此无论古今,许多文明喜欢强调内生性和本土性。其实这是两码事。全球史研究表明,世界各地的文明自古以来是互相影响的,而由此带来的碰撞,恰恰促使了文明进步。试想,如果没有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那么欧洲文明的两大源头古希腊文明和古希伯来文明,势必大为逊色。
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文明,都是依托自身主体性吸收其他文明的。仍以“十二金人”为例。张笑宇指出,即便十二金人果真源自十二主神,秦始皇选中它们,也是基于自身情境的深思熟虑。彼时,秦国以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气势实现统一,秦始皇“千古一帝”的心态正与亚历山大相同,铸造金人自比神格,彰显皇权,是符合情理的。
更有意思的是,有学者在比较了波斯帝国、罗马帝国和秦汉帝国的统治方式后,认为三者颇为相似,相互应当是有所借鉴的(详见晏绍祥《与距离斗争:中国和西方的古代世界研究》)。毫无疑问,波斯、罗马、秦汉均为各自文明的产物,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影响,并不构成对其原生性和独创性的否定。只要稍具常识,就能直观地感受到这三个文明体的差异。

《周制与秦制》,冯天瑜 著,商务印书馆2024年出版
质言之,秦汉不同于波斯和罗马的关键点在于“秦制”。何谓秦制?历史学家冯天瑜在《周制与秦制》一书中指出:全面采取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法律、度量衡,修驰道、长城等,凡此种种,为秦制的构成要件。而秦制之所以能推行,依托于中央集权。实际上,秦制就是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这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始终能维系大一统的根本原因。
于是我们看到,当波斯帝国、罗马帝国尽皆分崩离析,古代中国却以王朝更替的方式存续不绝,靠的便是秦制这一强力粘合剂。
对于秦制的弊病,冯天瑜多有批判。从学术史脉络看,他致力于辨析所谓“周秦之变”,而内心更倾向周制。但他承认,秦制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机体”,秦制“使陈旧的与新生的、本土的与外来的文化因素相与共存,如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农耕与游牧、王道与霸道、儒家与法家、儒学与佛学等似乎水火不相容的东西,竟然可以为这同一制度所容纳”。以此观之,秦始皇将奥林匹斯十二主神化为十二金人,用来增强统治合法性,便不足为奇了。古人兼容并包的胸襟远比今人想象的要开阔。
罕见的例外:宋朝是“财政国家”吗?
清末维新派思想家谭嗣同曾感叹:“两千年之政,秦政也。”冯天瑜认为这大体上是正确的。不过恐怕有个例外,那就是宋朝。我们知道,无论相比之前的汉朝和唐朝,还是和之后的明朝、清朝对照,宋朝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氛围都要宽松得多,这造就了经济和文化的双繁荣。难怪近代学者提及宋朝常有溢美之词。陈寅恪就声称,中华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朝确实在很多方面和通常意义上的中原王朝不太一样。以财政结构来说,历朝历代田赋都是王朝最为重要的收入,占比通常高达70%,“以农立国”名副其实。唯独宋朝,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居然不是田赋,而是商业税。南宋时,田赋仅占朝廷财政收入的20%,简直闻所未闻。
宋代何以如此特殊呢?这跟地缘形势有关。两宋300年,始终面临来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巨大压力,几乎连年征战,为此投入巨额军费。以农业社会的生产力,这样的消耗水平,迟早将国计民生拖垮。这方面的教训,前有汉武帝为筹措对匈战争的军费,不断加征田赋,导致天下户口减半;后有明朝为应付内忧外患,千方百计增收田赋和杂税,结果官逼民反,大明王朝被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吞噬。宋朝统治者则另辟蹊径,大力扶持工商业,从而收取商业税,同时通过海外贸易谋利。

《大宋繁华:造极之世的表与里》,谌旭彬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24年出版
张笑宇据此认为,宋朝具有某些现代财政国家的色彩。现代财政国家和传统王朝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靠征收商业税运作,田赋越来越不重要,逐渐退居边缘位置。这与宋朝的情形相似。在《大宋繁华:造极之世表与里》一书中,历史作家谌旭彬也描绘了宋朝工商业高度发达、经济高度活跃、人口高速增长的场景,认为的确有别于传统王朝。
不过,谌旭彬并不认同宋朝已经或可能成为现代财政国家。这里的关键是,英、法等欧洲国家在向财政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作为财政主要贡献者的工商阶层话语权越来越大。他们要求参与政治决策及社会分配,和统治者分享权力。至18、19世纪,工商阶层已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冲击旧制度,爆发大革命。但这些从未在古代中国发生,“士农工商”一直是基本的社会结构,工商阶层始终居于下流。宋代同样如此。其实细观王安石变法就能发现,不管支持变法抑或反对变法,均为士大夫的内部分歧,作为变法后果最主要的承受者,工商业者和农民是“失声”的。说到底,宋朝还是秦制。
这决定了“大宋繁华”是罕见的例外,昙花一现后,明清两代又回到了以农立国的老路。直到近代,中国被强行拽入现代化转型,情况才有所改变。从这个角度也可看到,一个成熟文明的主体性有多么强韧。
原标题:《“十二金人”之谜思:当秦始皇遇到亚历山大》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周怡倩
来源:作者:池 骋
相关文章:
威海市“践行文明祭扫 守护绿水青山”主题活动暨高区清明节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启动04-02
“十二金人”之谜思:当秦始皇遇到亚历山大04-02
在印度投资100亿元建厂?比亚迪:假的!03-31
民乐工业园区复兴苑社区开展“践行雷锋精神,让文明蔚然成风 ”活动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