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书写者,也是奋斗者
■解放军报记者 王小敏
站在海军微山湖舰编印《蓝盾快报》的舱室内,一股油墨香气扑面而来。
眼前两册沉甸甸的《蓝盾快报合集》,装订着自创刊以来的几百份舰报。多年前的纸页已有些泛黄,轻轻翻阅这些舰报,记者仿佛在触摸着微山湖舰官兵走过的岁岁年年。
2008年12月26日,作为中国海军首批护航编队成员,微山湖舰从亚龙湾起航。随着任务的开展,第一期《蓝盾快报》诞生了。官兵们合力创造中国军舰远洋补给的新历史,种种经历化作铅字跃然纸上。
当时的创办者们或许不曾想到,这份讲述护航工作和生活的《蓝盾快报》不仅办了十多年,还开设了“深蓝航迹”“远洋快讯”等许多新栏目,记录了微山湖舰官兵驰骋大洋的更多故事。
主机分队长李俊逸如今是舰报编辑团队的一员。在他心中,《蓝盾快报》见证了微山湖舰破浪远航的深蓝航迹,记录了舰员们逐梦海天的奋斗时光。
辅机班长连双庆是李俊逸的第一个采访对象。让李俊逸没想到的是,成天和各种机械零件打交道的连双庆曾经是个有些洁癖的人。“自打成了机电兵,常常在各种管路中穿梭的连班长就顾不上‘干净’了,手也因为接触很难清洗掉的油渍脱了皮。”
当李俊逸将所知所感变为舰报上的文字时,他感叹自己为微山湖舰官兵的奋斗史又添了一笔。故事刊发后,他将印好的舰报交到连双庆手中,并敬了个标准的军礼,他说这是属于书写者和被书写者的特殊仪式感。
此后,李俊逸一次次将来自身边的感动书写在字里行间,在舰报上刻印战友们的青春与奋斗。
作为军事记者,常年奔走在祖国大江南北的军营,我们同样将观察到的人、事、物流淌在笔尖。有时我不禁思考,记录的意义是什么?在和李俊逸的沟通中,我找到一个答案,记录的过程就像在捡拾时光碎片,然后将其认真打磨,最终让这些精彩瞬间在历史的长河里发光发亮。
有人说,我们看不到时间,却能感知到时间的力量。当我们凝视《蓝盾快报》上的文字和图片,会发现这些奋斗篇章,正如无数个强军故事一样,绘写了新时代中国军人肩负使命、全速奋进的历史底稿。
一份“舰报”记载着“深蓝心迹”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王小敏 孙晨姌 特约通讯员 葛瀚强
海军微山湖舰入列20周年纪念日当天,新一期《蓝盾快报》如约而至。补给设备班长廖泽江在报上写下这样一首诗:朝阳初升/洒下金色光芒/映照着飘扬的军旗/猎猎作响/海军的征途/永不停歇/向着深蓝/续写荣耀的诗行。
在最美好的年华遇见同样意气风发的微山湖舰,《蓝盾快报》让官兵与战舰的同频共振有了具象化的表达。
时代潮涌,历史向前。微山湖舰向战而行,用航迹标绘出具备全平台、全时段、全海域支援保障能力的“深蓝图谱”。
随着战舰一次次闯过风浪,在远海大洋犁出一道道闪光的航迹,承载着舰上官兵集体记忆的《蓝盾快报》也出了一期又一期,成为微山湖舰挺进深蓝的时代注脚。

微山湖舰正在航行。李怡诺摄
“我期待去更远的大洋,继续在舰报上写下有时代张力的诗”
廖泽江的诗常常出现在《蓝盾快报》上。细细品读,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属于水兵的波澜壮阔——
“深蓝勇立忆昔年,艨艟激昂破长川。廿年离家几万里,挥师远洋写丹青。漫漫征途滔如兽,吾辈船头志若刚。澎湃难遏不停歇,一心卫海护桑田。”
2006年,还是新兵的廖泽江被分配到微山湖舰。“舰艇太大了,刚来时常常走着走着就迷路了。”这个来自湖南乡村的青年完全没料到,自己的人生轨迹会与微山湖舰的深蓝航迹重叠,“不敢相信自己成了舰员,总感觉一切都像做梦似的。”
2007年,微山湖舰对欧洲四国进行友好访问。作为中国海军的普通一兵,廖泽江开始跟随微山湖舰驶向远海大洋。
当时的廖泽江觉得出去就是见世面,看什么都很新奇。浩瀚无垠的大海、鳞次栉比的码头……远航的廖泽江兴奋又紧张,一次次被突如其来的“大场面”震撼着。
2008年,廖泽江随舰执行中国海军的首批护航任务。万事总是开头难,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没有标准答案参考,廖泽江仍记得当时的忐忑心情:“我们要连续高强度航行、不间断保持等级戒备、高频次处理突发情况,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经历。”
廖泽江回忆起在亚丁湾海域的一次补给任务。那天的浪高将近5米,舰艇在波峰浪谷间左摇右晃。“微山湖舰和另一艘战舰贴靠后,我们需要在巨大的起伏中完成补给作业。”他说,大家训练有素、镇定自若,在恶劣的海况下顺利完成任务。
“经历多了,本领也水涨船高,现在我们也成了别人想瞧一瞧的‘世面’。”说起这些年战友们努力取得的成就,廖泽江无限感慨,脸上写满骄傲。
从近海到远海,从浅蓝到深蓝,对今天的微山湖舰官兵而言,参加联合军演、出国访问、异国撤侨等任务都已从容不迫。
“以前好像做梦一样的不真实感再也没有了。”这些年,廖泽江曾“追赶”过亚丁湾的海上日落,目睹过地中海的“高饱和蓝”,也搏击过好望角的惊涛骇浪,视野前所未有地拓展。
如今,廖泽江在舰上服役了整整19年,随舰航行的里程超过20万海里。但他说:“我期待去更远的大洋,继续在舰报上写下有时代张力的诗。”

微山湖舰进行海上航行补给训练。丁家兴摄

舰员讨论舰报内容。丁家兴摄
“船行万里,没有硬功夫,就不能在关键时刻给出满分答案”
最新一期的《蓝盾快报》上,描述了一场夜间航行补给训练的场景——
“海上补给部署!”进入预定海域,操舵兵稳定航向航速,微山湖舰同两艘受补舰组成补给队形,为夜间航行补给作业创造条件。调整抛投器发射角度、发射引缆、架起承载索桥、对接输油软管……舰上官兵果断把握时机,施放加油探头。随着加油探头的成功对接,油料顺利注入两艘受补舰。
2004年,微山湖舰正式入列服役。它是中国海军自主建造具备舰艇夜间航行补给能力的综合补给舰。如今,像这样的夜间补给,早已成为微山湖舰的日常工作。
作为《蓝盾快报》的一名编辑成员,补给设备兵陈峰说:“我们将大部分版面和篇幅留给官兵讲述实实在在的训练和任务经历。”他找到不久前的一份《蓝盾快报》,上面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补给任务中,微山湖舰因电子元件偶发失灵,向右操舵失效,舰长下令将操舵控制权转入舵机预备舱应急操纵,同时下达应急解脱指令。
作为左舷补给站指挥员,王工程师也在第一时间发现舰艇与左舷受补舰离得越来越近。察觉到情况危急,他当即下令停止输油,并立刻组织补给站开展应急解脱。
“解除恒张力,解脱加油探头,解脱承载索……”凭借着平日训练的扎实,王工程师准确下达了一系列口令。
从操舵失效到修正方向,从故障出现到应急解脱,微山湖舰官兵仅仅用了1分42秒。当一切恢复正常,王工程师才发现自己浑身都是汗,后背都湿透了。
“整个过程中,哪怕有一个指令不够准确,或者有一个操作不够及时,后果将不堪设想。”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工程师语气十分坚定,“船行万里,没有硬功夫,就不能在关键时刻给出满分答案。”
“舰上官兵都有一种自我超越的劲头。”陈峰曾采写电工班长周伟。去年,42岁的周伟竟从零开始学习编程,让舰上的战友刮目相看。
那时,微山湖舰正在远海执行任务,用于测量与受补舰之间距离的激光测距仪突然出现故障。“经检查,故障是零件损坏造成的,一时间无法维修,而人工测算存在精度差、危险性高等问题。”周伟决定依靠现有设备改良制作出一套测距装置。
“不努力突破一下,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他开始编写代码,一项项积累实验数据,一点点摸索设备边界,终于在一次次推倒重来中完成了测算任务。
在文章末尾,陈峰写道:“纵横万里海疆、勇闯远海大洋。这就是我们的舰艇官兵劈波斩浪、驰骋海疆的战斗精神!”
“任何词汇,都难以形容完成任务后的那种激动心情”
主机班长符广海一直珍藏着2023年5月4日的《蓝盾快报》。
这一期的《蓝盾快报》是苏丹撤侨行动特刊,从侨胞们一笔一画写下的感谢信,到舰艇官兵执行任务时的切身感悟……各类文字和图片占了整整8个版面。
在“舰员亲历”栏目中,符广海讲述了驶向苏丹港时的艰险经历。
“当时我们开足马力,以最高航速向苏丹港驶去。”符广海回忆道,“长时间的奔袭让主机高负荷运转,摸起来都烫手。”
就在快要到达目的地之时,让符广海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主机排烟管出现了漏烟现象,机舱很快被笼罩在烟雾中,温度一下子就起来了。”
“所有人都清楚,撤侨行动是在和时间赛跑,我们晚一分钟抵达,同胞们就多一分危险。”符广海和战友临危不乱、高效处置,加速烟雾排出,降低舱室温度。在他们的努力下,舰艇继续高速机动,撤侨编队提前抵达苏丹港。
报务班长潘金华也在舰报上记录下一幕幕难忘的场景。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看到靠岸的中国军舰和桅杆上的五星红旗,码头上聚集的大批待撤离的同胞难掩心中激动。人群中,不知是谁唱起了《歌唱祖国》。
很快,唱的人越来越多,声音越来越大。潘金华当时负责引导工作,听到歌声后,他的眼睛一下子就被泪水模糊了:“那一刻,我感觉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潘金华站在舷梯一侧指引着撤离人员,他和其他战友一样,不断向人们重复着一句话:“请大家放心,我们来了,大家就安全了。”
撤离人员上舰后,舰上官兵主动让出大部分床铺,不少舰员直接在舰艇通道和工作舱室打地铺,和衣而眠。可潘金华发现,很多撤离同胞同样彻夜未眠,直到很晚还拘谨地坐在床沿:“看着我们睡在过道,他们很心疼,也舍不得动‘豆腐块’,怕把被子弄乱了。”
十几个小时后,沙特吉达港刚刚从晨曦中醒来,微山湖舰便稳稳停靠在码头,人群开始缓缓走下军舰。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小男孩从书包中掏出一颗椰枣,递给了舷梯旁的潘金华:“解放军叔叔,它和我一起穿过了沙漠,送给您留作纪念。”
“我没想过会收到如此独特的礼物,这是一种无比珍贵的心心相印。”再次讲起这件事的潘金华哽咽了。对于这名老班长来说,这颗椰枣给了他更多坚守方寸战位的勇气和力量。
“归途很远,祖国很近。当微山湖舰两进两出苏丹港,载着最后一批侨民抵达吉达港时,太阳刚刚从海天一线跃起,它像熔化的铁水一样红,整个港口顿时披上了一件瑰丽的外衣。”执行撤侨任务中,李俊逸曾站在驾驶室看到这片景色,他将这一刻的美丽写在了这期特刊上,“任何词汇,都难以形容完成任务后的那种激动心情。”
亲历者说
跟着战舰去远航
■报务兵 肖兴旺
2019年12月23日上午,微山湖舰缓缓驶离三亚的军港,前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海军第34批护航任务。
这是微山湖舰第8次出征亚丁湾,却是我第一次随舰驶向遥远的深蓝。
港口很快消失在视线中,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之所以有些不安,是因为我并不确定自己能否胜任接下来的任务。
那时,我还是一名新兵。虽然身体素质比刚上舰时好了不少,可遇到强烈的风浪,我仍会感觉天旋地转,有时趴在地上动弹不得。
由于身体的种种不适应,我的工作也没有明显进步。有时面对一台台通信设备还有厚厚的专业资料,心里总是不由紧张。可是既然穿上了这身“浪花白”,我并不想轻易放弃。我知道,对很多人来说,能在这么大的舰艇上当兵是一个值得奋斗的梦想。
没过多久,舰艇已经远航于广袤大洋之上。和我预想的一样,远海的浪涌有时非常大,我必须在来自上下左右各个方向的摇摆中,克服一切不适练习报务操作。
在我的战位上,只有通联成功的100分和信号中断的0分这两种结果,战场上的0分意味着平日一切努力的前功尽弃,因此我必须拿出十足的劲头。
为了练就过硬的听力,我将训练设备中的干扰信号调得更复杂,在枪炮声和海浪声中捕获电报信号。班长担心我难以克服晕船的困扰,经常劝我休息一会,但我不愿意停下来,生怕懈怠会导致退步。一整天下来,持续保持一个姿势练习的手指、手腕和肩膀总是僵硬酸痛。
休息时间,我会走出舱室去看看大海。海洋在阳光下透着蓝宝石一样的颜色,我的身心总能被这一切治愈。
我曾无数次梦见自己在大海里痛快地游,就像追逐嬉戏的飞鱼那般灵动。慢慢地,我适应了头枕波涛的感觉,工作效率也比以往提高不少。
心向大海,逐梦深蓝。我明白,作为人民海军的一员,在风浪中砥砺前行是我的使命,也是我的光荣。在跟随战舰远航的171天里,我成功获得独立值更资格,并在专业评比中取得优异成绩。
(张 耿整理)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相关文章:
中国海警:海警舰艇编队按一个中国原则环台岛执法管控04-01
从“场面话”到“真心话”,一线带兵人要善于走进兵心听心声04-01
军营观察丨一份“舰报”记载着“深蓝心迹”04-01
胖东来员工平均工资9886元 ◆乐事薯片被曝含致癌物,最新回应◆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重磅文件◆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重磅宣布03-31
“中国公民尽快撤离”!中使馆紧急发文03-29
苏丹武装部队称在首都地区取得重大军事进展 控制更多地区03-22
平凡善举彰显军人担当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