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射盂鼎、提梁盉、紫水晶串珠、双线S纹鼎、王子于戈……3月下旬,一场名为“吴国的北方朋友”的特展在苏州博物馆拉开帷幕,这是苏博“大邦之梦”系列的第三展。在过去,因为同处长江中下游,有着大文化上的相似性,苏博展览多聚焦于吴、越、楚三国的关系,“吴国的北方朋友”是苏博首次将视野从长江流域延展至黄河流域的特展,它以116件文物串联起春秋时期晋、吴两国的百年交往。
以一个人的经历串起“三国杀”
“吴国的北方朋友”重构了一段被史书简笔带过的文化交流史。虽然“晋吴同盟”在历史文献中被频繁提及,但鲜少有人深入探讨。居于中原的霸主与偏居东南的小国之间的合作,背后又隐隐露出楚国的身影,两国合作的背后暗藏着一场“三国杀”。

双线S纹鼎

彭子射盂鼎
展览巧妙地选择了“申公巫臣”这个真实人物的个人经历作为主线,勾连楚、晋、吴三国故事。它以“申公巫臣出奔”这一戏剧性的叛逃作为序幕:公元前589年,楚国高官申公巫臣奉命出使齐国,却在半途带着夏姬逃往晋国。出奔在春秋战国时期较为普遍,这种行为多出于政治因素,像巫臣这样因为美色而出奔的较为罕见。巫臣的叛逃让晋国获得关键情报,为后续联合吴国对抗楚国埋下伏笔。
展厅入口处,一件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出借的彭子射盂鼎被置于视觉中心,上刻铭文“申公之孙彭子射儿”揭示了“申公巫臣”中“申公”的由来——它并非复姓,而是职务。楚国灭申后,以地方官制笼络申国贵族。巫臣作为楚国的公室贵族,也曾被派驻申地。
随着巫臣委身于晋,他在楚国的同宗被大肆屠戮。为报复楚国,巫臣向晋景公提出联吴抗楚的策略。公元前584年,巫臣被派往吴国。
展厅中,苏博用两组文物暗示晋吴的交通路线。一组为两件紫水晶器物,一件为单粒料珠,出土于苏州阳宝山墓地,一件为串饰,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这两件水晶饰品同产自东部沿海地区。《左传》中记录申公巫臣出使吴国,即经由位于山东日照地区的莒国。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季札聘问诸国,也是经鲁、齐、郑、卫等国,而最终到达晋国。

龙首流提梁盉

晋公盘
巫臣到达吴国后,传授吴国车战技术,留子屈狐庸任吴国行人,推动吴国军事与文化革新。吴国很快壮大,其发展的速度甚至超出晋国的想象,从楚国北上争霸的跟从堂而皇之地登上春秋争霸的舞台。它学会中原战术,开始反攻楚国,甚至在公元前506年攻破楚国首都郢,此后吴国向南打击越国,北上直指海岱。终于在公元前482年,相交已逾百年的晋吴两国在黄池相会。这是文献中晋定公与吴王夫差的首次相见,也是晋吴的最后一次会盟。
展厅中的“吴王夫差鉴”或许见证了这次会盟。这件器物出土于山西太原金胜村墓地,纹饰风格与其时晋国铜器的相似度不高。鉴内壁铸有铭文。
山西地区出土吴国器物并不少见,由于出土该器物的墓葬与赵卿墓位于同一墓地,整理者认为他们可能是赵卿的臣僚。黄池之会,赵鞅率一批臣僚与晋定公一同与吴王夫差会面,两国贵族间互赠礼物并作为身后随葬也并不稀奇。
对苏州本地的观众来说,晋国是相对比较陌生的地方。所以此次展览,也通过文物,对晋国的发展历史、楚晋争霸的时代背景做了较为详尽的展现。
刘彬彬介绍说,对于晋国的历史,此次展览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晋国内斗。春秋早期,晋国发生“曲沃代翼”事件,这是一起同宗相残的血案,最终经过长达67年的斗争,被封于曲沃的小宗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晋武公(曲沃武公)祖孙三代杀逐大宗五位国君,完全灭掉盘踞都城的晋国大宗,直接成为了晋国的新主人。大家比较熟悉的晋文公,是小宗这一支的延续。这部分的文物主要来自山西闻喜上郭墓地,当地被认为是晋国小宗的早期发源地。
另外是晋国疆域的扩张。此次展览选用山西绛县横水墓地出土的一件青铜貘尊。该墓墓主可能为西周中期的一位倗国国君。倗国不见于文献记载,但近二十年来横水墓地的发掘使得这个媿姓小国逐渐为学界所识。从墓地位置来看,倗国紧邻晋国,或为商周时期晋南地区土著,到西周晚期可能已成为晋国扩张的牺牲品。
展现晋楚两国关系最重磅的文物当属晋公盘。那是晋文公为嫁女至楚所铸的礼器,以19只可旋转的水鸟、游鱼、跳蛙等圆雕动物构成动态水景,鸟喙开合、鳖首伸缩的机关设计堪称春秋铸造工艺的巅峰。盘壁183字铭文,追述了晋国先祖及皇考功绩;自述其功业;晋文公对嫁楚宗室长女孟姬的告诫和祝福。又有学者进一步推论,此时晋楚关系尚佳,事件应发生在晋文公五年(公元前632)城濮之战之前。彼时晋楚尚未兵戎相见,联姻正是两国关系蜜月期的见证。

貘尊
吴王夫差鉴
从文物看两地的文化交流
从青铜器的雄浑图纹到玉器的温润光泽,从铭文的简要词句到器物的精巧工艺,这场特展不仅是一次历史现场的重返,还是一场吴晋地域文化交流的深度展现。
展厅中,有三件提梁盉被置于同一空间。它们分别出土于安徽蚌埠、河南固始和山西长治,其样式或来源于江淮之间,纹饰却又有着钟离、吴、晋各自的地方色彩,这暗示着春秋时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互鉴与流转路径。
出土于太原金胜村墓地的多件文物打着千里之外的吴国的烙印,双线S纹鼎是其中的典型器物,双线S纹被认为是吴国青铜器的代表纹饰,鼎内壁也留有模糊的“吴王”铭文;方形暗格纹铍,铍在《左传》中也常见于吴国,如专诸刺僚,专诸即被卫士以铍击杀;吴国与鲁国联合攻打齐国,夫差赏赐给鲁人叔孙州仇皮甲与剑铍。展览中的铜铍出自赵卿墓,可能亦是模仿吴国的产品。
还有一件采集于山西万荣的王子于戈,也是吴国器物。此戈出土已逾六十年,但关于铭文载器主仍有争议,有认为乃吴王僚为王子时用器,亦有认为乃夫差为王子时用器。不管是哪位王子,为吴国器应没有问题。
刘彬彬认为,山西万荣在山西南部,太原在山西中部,偏北的忻州等地也有吴国的青铜器物出土,同时上至公卿,下至陪臣,都曾接受吴国的馈赠,这显示出吴国与晋国的交往,使用了全方位的渗透策略。
从楚风浓烈的彭子射盂鼎,到暗藏联姻密码的晋公盘;从见证晋吴交往互信的吴王夫差鉴,到血誓纵横的侯马盟书,这些文物串联起的不仅是晋吴百年结盟史,更是一部春秋权力博弈的微观史诗。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潘政
相关文章:
最新!山西临汾多景区恢复开园04-13
山西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 坚决拥护党中央对金湘军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进行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的决定04-12
突发!山西省省长金湘军被查04-12
山西省委副书记、省长金湘军接受审查调查04-12
看展 | 116件文物展现晋吴两国百年之交,“吴国的北方朋友”苏博开展04-09
超暖后续!“山西姥爷”和深圳地铁同框了04-04
山西三建取得基坑清槽找平装置专利,实现对基坑进行机械清槽且加快施工进度04-02
山西闻喜:“四同步”育强信息队伍提质量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