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电话铃声划破夜空,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救援就此展开。调度员视频指导家属争分夺秒实施心肺复苏,急救团队现场接力抢救,最终成功挽回突发昏迷患者的生命。这场惊心动魄的救援,见证了“互联网+急救”的力量,更彰显了青岛急救体系的高效协同。
4月24日2时许,青岛市急救中心调度室接到一通紧急求助:一名53岁女性患者突然昏迷,呼吸心跳骤停!调度员宋萍迅速派出救护车后,第一时间开启视频电话指导,判断患者呼吸为无效呼吸后,立即通过视频“面对面”在线指导家属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急救医生到达,为后续抢救患者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
当浮山后急救站急救人员孙飞、展琳琳、马瑞林、张黄龙抵达现场时,患者丈夫仍在调度员指导下跪在地上坚持按压,汗水已浸透衣衫。
“我是急救医生,我来接手按压!”孙飞一个箭步上前接手按压,同时快速判断,“患者心跳呼吸停止,马瑞林继续胸外按压!展琳琳负责通气!我连接心电监护!”

看到监护仪上显示的“直线”,孙飞果断下达医嘱:“心脏停搏!琳琳,开放静脉通路,肾上腺素1mg静推、生理盐水冲管,抬高肢体!”
“是!肾上腺素1mg静推完毕!”护士展琳琳利落推注后,立即抬高患者肢体促进药物快速起效。
孙飞迅即使用可视喉镜实施气管插管,继续球囊通气。
抢救15分钟后,监护仪上终于出现期待已久的波形!“恢复自主心率,118次/分!”现场人员长舒一口气,但战斗还未结束......
“快!备好胸腔按压机,立即转运!”在大家平稳搬运患者时,孙飞突然发现监护仪波形再呈直线:“心跳又停了!立即启动胸腔按压机!”不间断的胸外按压保障了转运时心肺复苏抢救的连续性。

在救护车狭小的空间里,孙飞持续球囊通气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展琳琳准备第二轮肾上腺素......抵达青大附院崂山院区时,患者已接受2000余次高质量胸外按压。急诊团队早已严阵以待。持续复苏中,患者终于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目前,患者仍在抢救室接受进一步治疗。
此次成功救援,既是调度员专业指导与家属冷静配合的典范,也是院前急救科技医疗的生动实践。青岛市急救中心依托青岛“爱心救·5 分钟社会救援圈”公益项目,通过远程视频指导,实现从“用耳听”,到“用眼看”,让专业急救力量“零距离”抵达现场,旨在打造覆盖全市的快速救援网络。据悉,青岛市急救中心自开通视频电话指导以来,已成功救治急危重症病例19例,这种无缝衔接模式使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得到显著提升。
从调度员的“云端”指导到急救团队的现场冲锋,这场凌晨的生命保卫战,每个环节都闪耀着专业光芒。当科技赋能医疗,当团队默契配合,生命的奇迹就在分秒必争中绽放。
(半岛全媒体记者 滕镜淑)
相关文章:
七大版块、16项赛事!2025年青岛市第五届社区运动会开幕04-26
从零到海外市场!深圳让这家公司“拎包创业”跑出加速度04-26
青岛获批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官方回应:积极推进试点工作方案制定和落地04-22
身长不足50厘米,却能畅游万米深海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