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慢点走,今天都转第二圈了。”4月7日上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脏外科病房内,即将出院的88岁陈爷爷背着小包精神矍铄地迈着步子,全然看不出他曾是饱受心衰折磨、寸步难行的重症患者。这场生命奇迹的背后,是该院心脏外科主任曹海龙教授团队成功实施的全球首例88岁高龄患者人工心脏植入术。“现在他比生病前还有活力,两周后就能骑着电动车去买菜了。”曹海龙主任笑言。

患方向曹海龙主任(左一)、陆启同副主任医师(右一)、周娟护士长(右二)等医护团队赠送锦旗。王倩摄
告急:老人反复心衰,心脏“岌岌可危”
说起陈爷爷的心脏,可谓历经千难万险:两次冠脉支架植入、10年前植入心脏起搏器、去年室壁瘤切除手术,反复心衰令其心脏功能濒临崩溃。虽然心衰症状在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得到缓解,然而“千疮百孔”的心脏已经失去活力与生机,频频发出告急信号。前不久,陈爷爷突发心梗,他连平卧都胸闷气促,双下肢浮肿严重,保守治疗已难奏效。如果选择手术治疗,88岁高龄能承受住手术带来的风险吗?陈爷爷的家人在纠结着……
他们慕名找到中大医院心脏外科主任医师曹海龙。“88岁高龄做心脏移植手术已经不太适合了,但可以试试植入人工心脏,或许能有转机。”曹海龙主任建议道。“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想试试。我们之前在病房里看到很多患者装上人工心脏后,心脏功能都恢复得不错。虽然手术有风险,但是与其这样痛苦地活着,还不如博一博,我们几个子女都非常支持父亲进行人工心脏手术。”陈爷爷的大儿子说道。

硬气:多科助力手术,保驾最高龄患者
然而,88岁老人进行人工心脏手术,曹海龙主任团队陆启同副主任医师查阅相关文献,并未查到。面对这从未经历过的挑战,该如何制定治疗手术方案,又将冒什么样的风险呢?曹海龙团队联合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专家展开多轮论证。检查显示,患者心脏左室功能衰竭,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肺部感染等多重并发症,但右心功能尚存、肝肾指标达标,且术前生活可自理。多学科专家认为,病人及家属手术意愿强烈,配合程度高,符合手术适应证。
凭借为百余位80岁以上老人成功实施心脏手术的经验,专家团队最终敲定方案:先处理严重的三尖瓣反流,再植入仅80克的全球最小人工心脏。麻醉手术与疼痛管理科主任孙杰教授团队精准调控术中生命体征,手术团队细致分离胸腔粘连组织,最终顺利完成“人工心”与衰竭心脏的精密对接。看到心脏又有力地跳动起来,手术团队终于松了一口气。

胜利:互信产生力量,手术圆满成功
术后重症医学科密切监护4天,陈爷爷迅速恢复:术后24小时拔管、48小时下床活动,胸闷气促症状彻底消失。转入普通病房后,经抗凝治疗和康复训练半个月,如今陈爷爷每天能绕着病区转三四圈。“我现在感觉非常好,胸不闷了,呼吸也顺畅了,最近胃口都变好了。这个背着也不重,像个小挎包一样,充一次电能用24小时呢。”陈爷爷笑着对记者说。
“现在他比生病前还有活力,两周后就能骑着电动车去买菜了!”曹海龙主任笑言。陈爷爷的儿子激动地在一旁表示:“非常感谢曹主任团队,让我父亲重获‘心’生。我们也很庆幸,当初做的决定非常正确。听到父亲爽朗笑声的那一刻,所有风险都值得!”
曹海龙主任指出,陈爷爷作为接受人工心脏手术全球年龄最大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明显不同。陈爷爷的成功案例证明,高龄并非绝对禁忌,但需严格评估心脏功能、脏器储备及家庭支持体系。“患者文化层次高、依从性强,家属在心理和经济上全方位支撑,是长期维护人工心脏的关键。”曹海龙表示,目前,人工心脏已经成为扩张型心肌病、严重心衰、心脏瓣膜病以及终末期冠心病等疾病治疗新方法,也让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受益,重获“心”生后回归正常工作和生活。
通讯员:刘敏 王倩 程守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
剪辑:张笑疾
校对 陶善工
相关文章:
打破年龄禁区!88岁高龄患者成功植入人工心脏重获“心”生04-07
热搜第一!知名演员工作人员对粉丝大喊“让开”被路人怼,工作室致歉04-07
腾讯宣布:将停止运营!04-06
“医”路开挂!这家眼科医院已经用AI做近视手术了!04-04
复旦团队研制二维半导体芯片“无极”04-03
科学运动、避免损伤,乐享健康生活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