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维修 实时讯息 生活常识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AI时代下的生态变革,制造企业该如何面对? | 钛媒体圆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6:50:00    

当AI成为时代发展主流后,全球的制造企业正面临着一场席卷全行业的深刻变革。

“蒸汽机替代的是简单体力劳动,而这一轮AI冲击的不仅是蓝领,甚至是复杂的脑力劳动。”

钛媒体联合ITES深圳工业展&工创联联合举办的「寻找中国制造隐形冠军」主题论坛暨工创联企业家交流会活动现场,钛媒体集团联合创始人&联席CEO刘湘明在演讲中表示,面对这样的挑战,人形机器人可能就是连接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在国外展会上看到的中国制造产品只是冰山一角,今天在ITES展会现场的观察,触摸到了中国制造这个冰山水面下的巨大基座。”

刘湘明称,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爆发式增长,目前有二十多万家相关企业,2024年就注册了19万家。“不过坦率地说,我对一些预测数字持保留态度。人类有个特点:总是高估短期收益,低估长期发展。因为我们的思维是线性的,但产业发展往往是指数级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用线性思维去拟合指数级的发展曲线。”

随后的圆桌论坛环节,刘湘明与深圳雷赛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天胜、比亚迪仰望汽车总经理胡晓庆、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张保全以及广州市昊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雷群一起,就《AI时代下,制造企业面临的生态变革和战略创新》这一主题展开了全面探讨。

“整个汽车行业正在经历智能化变革,仰望是最早宣布在车机接入GPT的品牌之一。”胡晓庆表示,通过软件升级,车辆可以常用常新,这是传统燃油车做不到的。随着大模型的应用,未来汽车会有更多场景等待开发。

北京精雕执行总裁张保全则表示,2025年AI与工业应用会走向更加深度的融合,并将给B端客户带来更加高效、更加稳定的整体解决方案。

作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厂商,昊志机电总经理雷群则认为,从短期来看,现在人形机器人的热度非常高,甚至有点过热。随着技术的向前发展,未来相关企业会出现分化,一部分本土企业会去解决核心部件的问题,另一部分企业会向着集成的路线前进。

“人工智能的应用才刚刚开始。随着人工智能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未来整个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包括设备的可预测性维护、故障诊断等,都可能实现提前预知。”雷赛智能总经理田天胜表示。

以下是钛媒体集团联合创始人&联席CEO刘湘明的演讲及圆桌论坛内容:

刘湘明:在圆桌开始之前,我们先简单暖场。

今天其实大家谈了很多AI对制造业的影响,但我想先分享一下我的行业感受。之前我们在国外展会上看到的中国制造产品只是冰山一角,今天在深圳的展会上,才真正接触到中国制造业的硬核实力。

我们现在也身处一个新的大时代,比如AI的出现——就像投资人说的,蒸汽机替代的是简单体力劳动,而这一轮AI冲击的不仅是蓝领,甚至是复杂的脑力劳动。未来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

今天我们会谈很多人形机器人的话题。我觉得人形机器人可能就是连接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我们做了一些数据梳理: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爆发式增长,目前有二十多万家相关企业,2024年就注册了19万家。这个产业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上海、苏州这些制造业发达地区。注册资本200万以上的企业超过五成,专利数量年增长率达到200%以上。

不过坦率地说,我对一些预测数字持保留态度。人类有个特点:总是高估短期收益,低估长期发展。因为我们的思维是线性的,但产业发展往往是指数级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用线性思维去拟合指数级的发展曲线。

中国的产业布局也很有意思。北方在人工智能领域有很多布局,比如北京已有115个大模型产品。而华南特别是珠三角是汽车和制造业重镇,比如深圳在具身智能供应链中占了55%的份额。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结合是个巨大机会,但也面临很多挑战。

钛媒体发起了"人形机器人创新产业链榜单",希望通过这个榜单让优秀企业相互对标、找到合作机会。现在,我很荣幸地邀请今天的对话嘉宾:深圳雷赛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天胜、比亚迪仰望汽车总经理胡晓庆、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张保全以及广州昊志机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雷群。

圆桌论坛

刘湘明:我想请教各位,能不能用简短的话语给大家总结一下,未来AI将会在工业领域产生哪些影响?请各位谈谈自己的感受。

田天胜 :AI发展速度太快,稍不注意就可能跟不上时代。对我们来说,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获取和管理知识的能力。

胡晓庆:刚开始GPT火爆时,我只是个吃瓜群众。但我们很快反应过来:汽车什么时候能接入GPT?仰望是最早宣布在车机接入GPT的品牌之一。车载场景比手机更有想象空间,比如我家孩子用这个功能写作文,老师都表扬。我开玩笑说,我们可能是最后一批亲手写作文的人类了。

刘湘明:要小心孩子直接用AI写作业。我有个有趣的判断:我们这代人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批从零开始写作文的人。

胡晓庆:但AI写得确实很好,我都辅导不了了。这就是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帮助。

刘湘明:确实,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AI可不止破万卷。张总,您怎么看?

张保全 :今年DeepSeek更新后,我一开始不相信它能解决专业问题。作为有二十多年经验的技术人员,我特意问了它一个加工表面出现横纹的问题,结果它回答得比我还专业。这让我这个技术控都感到压力。

雷群:GPT在美国出现时我就关注了,但在国内使用受限。去年国内大模型如DeepSeek等突然爆发,发展速度超出预期。国内开源确实走了些捷径,降低了训练成本。作为制造业从业者,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AI优化生产。AI确实很强大,我们应该积极拥抱它。

刘湘明:我们留意到仰望的车型近期已经全部接入DeepSeek,您觉得“AI+新能源汽车”未来可能给我们的用车场景及行业带来哪些变化呢?

胡晓庆:其实整个汽车行业正在经历智能化变革。前几年我们关注新能源渗透率,现在更关注智能驾驶渗透率。中国新能源渗透率已超过50%,意味着每年两千多万辆新车中,一半以上是新能源车。新能源车的技术迭代更快,带动了激光雷达、摄像头等产业链发展。

我认为未来的汽车是"移动智能终端"。以我自己为例:每天上车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导航和自动驾驶,20年驾龄的我发现这让我轻松很多。在深圳坪山通勤的路上,我可以在车上处理很多工作。智能车不只是交通工具,这是最大的惊喜。而且通过软件升级,车辆可以常用常新,这是传统燃油车做不到的。去年我们几乎每月都有OTA升级。

安全才是核心技术价值。比如四电机设计的初衷是安全,爆胎时仍能稳定行驶,原地掉头只是衍生功能。随着大模型的应用,未来汽车会有更多场景等待开发。

刘湘明:除此之外,人形机器人和企业的合作也已经开始了。作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厂商,未来您觉得人形机器人市场会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雷群:人形机器人作为一个产业,特别是从未来来看,它也会像汽车一样,成为一个非常大的产业。但从短期来看,现在人形机器人这个热度非常高,有点过热。任何产业的发展前期,都会经历诞生、发展、成熟,以及最后逐步衰退的过程,我想人形机器人产业也是一样的。

现在热度这么高,会吸引非常多的企业和资金进来,推动这个产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在前期,一定是百花齐放,非常多的企业,刚才讲到几万家甚至几十万家,一点都不为过,因为这个产业太大。

发展到未来,我想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可能有这么多头部企业存在。它一定会逐步到成熟阶段之后,有可能会集中,也有可能会分散。但我更倾向于会有不少大企业,然后接下来会有一堆上下游企业,形成一个生态。我想未来应该会是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

刘湘明:数控机床一直是制造业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我认为人工智能出现之后,可能会对机床的生产研发产生一些影响。您觉得未来会有哪些革命性的变化?另外,北京精雕在这个领域的研发技术突破会往哪个方向去呢?

张保全:当时DeepSeek流行以后,我们公司内部的研发体系也出现了很大的震动。因为这可能把我们以前很多技术性的东西都变得透明了。研发体系到底要怎么去做?生产体系的关键技术到底怎么做?

大家在经过一番思考后发现,对于一些简单的制造来说,人工智能确实会对它产生很大的变动,也就是说低端制造可能会受到更大的影响。但对于高端的工业母机产品来说,人工智能的贡献量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比如说机床的研发、制造和应用三个层面。实际上,机床企业的研发核心技术、制造核心技术一般都保密很严,你在网上基本上查不到这些内容。而且公开的技术,很多都是虚假的。如果用那些技术去做产品,可能会被误导。我们真正的核心技术,比如机床精度的几何精度、动态精度和热误差补偿等,这些内容如果去问,他们可能会给你说一些看似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很虚假的东西。对于不懂的人来说,可能觉得很有道理,但懂的人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

如果到制造环节,会更加细节化。这些制造的工程技术,基本上都不是人工智能所擅长的地方。因为它们是在过程中非常细节的误差匹配过程,这些本身已经超出了人工智能的技术范畴。那么人工智能真正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来自于哪里呢?实际上是在机床的制造现场,有大量的需要人参与的工作去做,比如编程的工作、工艺研发的工作。这些工作其实是可以固化的,但同一个机床,不同的人使用时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时候人工智能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所以最后,我们可以在应用端发力。我们北京精雕今年可以将AI技术融入到我们的软件里面,给它做自动化的编程工作。

我们目前看到,通过AI辅助软件编程以后,让编程的效率能达到倍增。以前可能一个人干五个零件,现在十个零件就比较轻松地完成了。另外,通过AI编程的程序,它通过内部检查以后,它的质量确实要比人工编程要稳定。它可能不是最好的,但绝对是最稳定的。

第二个是我们数控系统的功能参数,其实每次到生产线上都需要大量的人工经验去匹配。现在有了AI技术以后,它可以自动地与数控系统的软件结合起来,自己进行匹配。

目前我们还在调试阶段,但对于我们的整个机床的运行效率有非常显著的变化。其实我们去年跟客户做提质增效和降本增效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人工的方法让效率能够提高20%多。现在还有5%的差距,人工很难再提升。最近我们用AI技术以后,终于把那5%的差距给弥补了。确实AI能够让工作做得特别精细,人可能做不到那么细,这就是我们后来发现的。所以可能我们今年会在AI与我们的工业应用端大大结合,以及这些东西为我们客户带来更加高效、更加稳定的整体解决方案。

刘湘明:胡总,刚才您也谈到了比亚迪这段时间发布了全民智驾,您觉得这个动作会给行业带来哪些革命性的变化?

胡晓庆:全民智驾提出来的时候,其实行业震动很大。

因为我们把智驾不仅仅搭载在了像仰望这样的高价位车型上,比亚迪的8万块钱的海豚也有智驾。这个普及的意义带来的是汽车行业很多都在跟进。智驾所带动的周边产业,包括高端装备或者是制造产业,应该都会有一轮更新迭代的机会。这是我们从这个主机场看到的机会。客户也很喜欢,因为它很好用,所以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应该有产业。

刘湘明:田总。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您觉得未来人工智能对制造业的影响有多大?哪些岗位可能会被替代?

田天胜:实际上现在很多比较高端的无人工厂,这个工厂实际上已经没有人工了。实际上很多场合下,虽然智能化还没这么高,但实际上很多人工工作已经被替代掉了。

我相信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未来生产线的整个自动化程度,包括设备的可预测性维护、故障诊断等,这些东西都可能会提前预知。也就是说就像给人看病一样,在他没有生病之前,就提前给你干预了。这样的话,它避免了整个设备可能因为临时在运行中出现故障而造成的相关损失。

刘湘明:雷总,人形机器人领域,您觉得留给核心功能部件企业的机会有哪些?

雷群: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比如像我们昊志机电,我们布局这个领域大概已经有11年的时间了,并不是说去年或者这两年人形机器人热点出来之后,我们才去进入这个产业,才去研发,这个时间就远远来不及。所以我想其实这个产业也是一样的,它需要的是一个生态,不会是说只有一家企业就把这个生态建立起来。

所以我想本体企业,就是刚才最开始咱们展示的机器人,它需要有几个基础。第一个就是大脑,这个就是AI模型,正是人形机器人也正是因为在这个AI的快速发展下,这两年才带动了他的快速发展。

另外一个就是他的小脑,主要是运动控制这一块。还有一个就是本体以及他的这些核心功能部件,从控制系统到减速器、关节模组,驱动器、编码器等等类似这样的一些核心部件。所以我想未来一定也会出现,一些本土企业会去解决核心部件的问题。但也会有非常多的本土企业,他们会去做集成,更多精力放到这个小脑的管理和大脑的研发上面。所以我不担心未来核心部件企业没有生存空间。

刘湘明:这是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分享。张总刚才你也谈到了现在北京精雕的机床的核心部件已经是完全自主可控了。然后您这边其实也发布了数字化的制造软件平台,工业母机的数控系统也做了全新的发布。我就很好奇为什么要做这么大的一个市场策略的转变。未来您觉得北京精雕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是一个机床企业还是软件企业?

张保全:好多人会问北京精雕在数控机床里面干得风生水起,日子过得这么好,你怎么要把你们的数控系统和软件单独卖出来呢?这不是培养竞争对手吗?其实看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们要看中国未来的制造工厂应该长成什么样,就能理解我们今天要干的事情。

其实我们大家看到中国现在面临着大的问题,就是马上就面临着劳动力短缺,各个行业都会面临人手不足。要支持这么大的制造业的产能,必须要改变我们现有的装备生产方式。不是客户需要的一个机床,甚至不是一个产线,而是一个成套的整体解决方案。

在这种解决方案里面,可能包括技术方案,也包括软件,包括我们精雕的五轴技术,包括别人的五轴技术,还有电加工机床,还有其他的集成技术。所以客户需要我们提供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满足客户真实的需求。换句话说,以后的工厂可能没有精力去养大量的懂机床、懂工艺的人,他就希望我们厂家能够提供整套的解决方案。

北京精雕想成为一个行业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要建一个生态圈。因为我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做完,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机床和自动化都做完。我要建一个以北京精雕为核心的生态圈。这样我们要把我们生态圈里面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分享出来。

我们会发现机床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说数控系统不一致,他们的软件不一致。如果我把数控系统和软件分享给我的伙伴的话,那我们的合作就会越来越紧密。实际上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好多合作伙伴也特别希望用我们的数控系统。

刘湘明:讲得特别好。我觉得其实体现了这个行业的担当,非常了不起。还有三分钟的时间,那就请每位嘉宾用一句话来总结在人工智能时代制造企业将怎么去发挥自己的优势,主动拥抱崭新的生态服务变革的未来。

胡晓庆:作为一个C端品牌来讲,我们可能看的不仅仅是制造,还要看应用场景。汽车是一个有100多年工业历史的行业,也是一个快速迭代、AI赋能加快的产业,我们觉得未来的竞争一定要对AI拥抱得快,拥抱得紧。这是一个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时代。

田天胜:人工智能的到来,我们肯定都要有积极的心态去拥抱。其实我们都分别在各自领域里面,将AI和我们的应用场景结合起来。我相信未来整自动化行业的发展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雷群:现在AI正在赋能千行百业,制造业可能也是离不开AI。我们要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在自身制造业原有的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去发挥效能。我相信AI在未来的制造业里面,提质增效肯定是其中的重头戏。

张保全:没有机械本身的底座做支撑,所有的任何先进的概念都是一场空谈。我们最重要的事情还是,把底座机械的东西给做稳定了,然后让AI 踏踏实实赋能。(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 | 饶翔宇,编辑 | 钟毅)

相关文章:

“多报合一”扩圈,济南这场年报专题培训辐射近十万家小微企业04-03

东营:“合规强链”行动成效显著 助力企业全球化发展行稳致远04-03

安徽省政府新闻发布去年减税降费退税980亿元04-03

百亿级!绵阳这一产业园项目有“料”04-03

出海热潮涌动,哪类企业更适合赴港上市?04-03

【“春雷”行动】庆阳市召开全市蜜饯食品生产企业集中约谈会04-03

我国首次在全国层面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 凡清单之外收费项目一律不得收取04-03

四月春浓花似海,“高铁 +” 丰富出游体验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