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感更体现的是对于这件事本身的严谨细致和“郑重其事”,以及对“市民体验”的真正尊重
2月24日,成都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委员·局长面对面”现场咨询交流活动上,一个特别的细节让人印象深刻:成都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张涛带来了28张地图,“有成都枢纽总布置示意图、成都市域高快速路规划示意图,还有县市新城到中心城区交通通道重点项目示意图……”面对前来咨询的政协委员,张涛就展开地图作介绍。
这一幕对应的现实背景,是目前成都正在推进中的“开门治堵”行动。从去年10月底到今年2月23日,该行动第一、二批次共214项治理任务已完成87项;中心城区拥堵指数已从去年9月的1.38下降至目前的1.31,相关点位周边指数下降明显。
这28张地图,正是对这项工作阶段性进展的具象化总结:哪些任务已完成,哪些正在进行之中,哪些已纳入规划,均一目了然——介绍者“言之有物”,咨询的委员们“观之有触”。

↑“委员·局长面对面”咨询交流活动现场。
当然,对于治堵成效最深刻的感受,还是来自市民的切身体验。如现场就有政协委员指着地图上的某段已完成整治的道路表示:“以前40多分钟的路程,现在缩短了近一半。”
城市治理是一项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和艰巨性的重大工程。治堵,只是其中的一个微观内容,甚至看起来也似乎并不是那么紧迫。但任何一件“小事”乘以2100万市民的真实需求,都是值得严肃对待的“紧要事”。
毕竟,城市少一个堵点,市民的出行就多一份便利;通勤的效率高一些,市民的“舒心度”就足一点。这些微观体验,最终都是构成市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这28张地图,展示的是治堵的成果和工作规划,浓缩了市民从“堵”到“畅”再到“达”的体感变化,但细节感更体现的是对于这件事本身的严谨细致和“郑重其事”,以及对“市民体验”的真正尊重。有这样一份态度,相信最终的治堵成效能够让更多市民有更多期待。
事实上,现场就有政协委员对着地图表达了“新诉求”:“每年都要带外地朋友去崇州的元通古镇耍,但从主城区过去,开车、停车都比较恼火,不知此类问题会不会解决?”“从华阳到金堂上班,之前单程通勤时间至少要80分钟,这种状况能改变吗?”……对此,相关负责人都一一就着地图给出了肯定答复。
本质上说,以28张地图的方式向前来咨询的政协委员准确汇报治堵进展、清晰展示未来的治堵计划,背后更隐喻着一幅无形的“大地图”。正所谓“民之所望,就是施政所向”,市民的需求就是城市治理最好的“导航”。真正以市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坚持“系统推进、综合施策、久久为功”,全力构建一个更高效便捷、内畅外联的交通网络,治堵工作一定能畅达民心。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郑楚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相关文章:
市政协委员任世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助力成都“三中心一基地”建设02-25
网店售卖银行土,一份售价数十元 律师:商家发布含迷信的内容或面临处罚02-25
成都如何抓住AI这个风口?委员建议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活力02-25
从教育科技到赛事经济、人才下乡,市人大代表们带来一线声音02-25
卡车司机出事故去世留下三孩:爱心卡友驾车1800公里护送其骨灰回家02-25
西湖大学公众号开设“舌尖上的西湖”,首期美食由校长施一公推荐02-25
夜读丨母亲的家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