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资本局2月25日消息,正在招股的“雪王”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蜜雪冰城”)认购情况空前火热。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截至2月25日17:17,蜜雪冰城公开发售环节的融资认购额已达到1.60万亿港元,这一数据已经超越港股此前的“冻资王”快手-W(01024.HK),创下港股IPO新纪录。此外,蜜雪冰城的融资认购倍数也已经达到4617.11倍。
回望来路,这已经是蜜雪冰城第三次谋求上市。近年来,新茶饮扎堆港股,蜜雪冰城能否打破行业的“破发魔咒”,有待时间检验。

资料图 图据视觉中国
融资认购破1.6万亿港元
创下港股新纪录
据蜜雪冰城此前披露的全球发售公告,该公司于2月21日至2月26日招股,计划全球发售1705.99万股股份,每股发售价为202.50港元,最低认购约2.05万港元,预计募资净额约32.91亿港元,发行后总市值约763.55亿港元。
捷利交易宝数据显示,尽管2月26日才结束申购,但截至2月25日17:17,蜜雪冰城的融资认购额已达到1.60万亿港元,融资认购倍数达到4617.11倍,预计最终认购倍数为6002.24倍。

截图自捷利交易宝APP
具体来看,融资认购最多的券商为富途证券,达到9318.81亿港元,占比达到58.42%,其次为辉立证券,达到3060亿港元,占比19.18%,接着是信诚证券、老虎证券、耀才证券等。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这一认购金额已经超过了港股历史上的“冻资王”——2021年2月上市的快手-W。此前,快手在公开发售环节的认购金额为1.26万亿港元。考虑到蜜雪冰城要到2月26日才截止申购,认购金额将续刷港股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以来,港股新股认购市场快速升温,热度延续至今。去年,草姬集团(02593.HK)以6083.63的认购倍数成为年内港股“超购王”,晶科电子股份(02551.HK)以5677.83的认购倍数位列第二。今年1月10日上市的大热新股布鲁可(00325.HK),公开发售拟募资金额仅约1.46亿港元,融资认购金额却已超过8000亿港元。
三年三次闯关
能否打破新茶饮“破发魔咒”?
早在2024年初,蜜雪冰城就曾递表港交所,但后续未进入聆讯环节,申报材料失效。蜜雪冰城还曾于2022年9月谋求在A股上市,同样未能成功。今年1月1日,蜜雪冰城第三次闯关上市,向港交所递交了更新后的招股书;2月14日,成功通过了上市聆讯。
如果此次能够成功叩开港交所的大门,蜜雪冰城将成为继奈雪的茶(02150.HK)、茶百道(02555.HK)、古茗(01364.HK)之后,新茶饮行业的“第四股”。
与此同时,新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到来。红星资本局注意到,自2021年奈雪的茶成功上市以来,新茶饮赛道就出现了“开盘即破发”的现象。
例如,2021年6月30日,奈雪的茶在港股上市,发行价为19.80港元/股,首日便跌去13.54%,截至目前股价已跌至1.33港元/股,市值缩水超九成。2024年4月23日,茶百道同样上市首日破发,当日收盘股价为12.80港元/股,较发行价17.50港元/股跌去26.86%。今年2月12日上市的古茗,同样未能打破“破发魔咒”,首日收盘价报9.30港元/股,跌破9.94港元/股的发行价。
如今,蜜雪冰城港股IPO的火热场面,让新茶饮市场再掀波澜。“雪王”能否打破这一“破发魔咒”,需要时间进一步验证。
计划3月3日港股上市
高瓴、红杉、美团为基石投资者
根据招股书,蜜雪冰城计划于3月3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蜜雪冰城此次IPO,也吸引了5家全球知名机构作为基石投资者,分别是M&G Investments(英卓投资管理)、红杉中国旗下HongShan Growth、博裕资本旗下Persistence Growth Limited、高瓴集团旗下HHLR Fund, L.P以及美团龙珠旗下Long-Z Fund I, LP。上述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总额为2亿美元,占全球发售股份的45.09%。
业绩方面,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蜜雪冰城分别实现了136亿元、203亿元及187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31.2%、49.6%及21.2%。同期,净利润分别为20亿元、32亿元及35亿元,同比增长5.3%、58.3%及42.3%。
对于本次IPO募得资金的用途,蜜雪冰城此前表示,约66%用于提升公司端到端供应链的广度和深度,例如,计划通过建设新设施并升级和扩建现有设施以扩大公司在中国的产能;约12%用于品牌和IP的建设和推广;约12%用于加强各个业务环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能力;约10%用于营运资金和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红星新闻记者 蒋紫雯
编辑 邓凌瑶

相关文章:
世茂集团:针对公司的清盘呈请已经撤回02-25
百度“砍价”收购YY直播,超110亿回笼资金将用于AI研发02-25
两会热评⑥丨28张地图里的新期待,正是城市治堵的最好“导航”02-25
欧航局:小行星“2024 YR4”撞地球概率降至0.001%02-25
暗访|快递违规收寄,“你真要下单,就不能说是烟花”02-25
香港迪士尼乐园公布2024财政年度业绩,多项数据创新高02-25